更多《慈禧全传》章节请到颐和小说网免费全文在线阅读
颐和小说网
颐和小说网 都市小说 乡村小说 玄幻小说 竞技小说 架空小说 耽美小说 武侠小说 重生小说 精彩名著 历史小说 科幻小说 综合其它
小说排行榜 网游小说 同人小说 官场小说 仙侠小说 总裁小说 灵异小说 言情小说 军事小说 穿越小说 推理小说 校园小说 短篇文学
好看的小说 慈母憨儿 猎艳江湖 公媳堕落 蕩妇日常 病后奇遇 家族美妇 塾女情缘 我与母亲 校长妈妈 母女狩猎 热门小说 完本小说
颐和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慈禧全传  作者:高阳 书号:39770  时间:2017/9/7  字数:19797 
上一章   第十二章    下一章 ( → )
  慈禧太后今年三十正寿,安德海早就在宫内各处发议论了,说她操劳国事,戡平大,皇上崇功报德,该显一显孝心,而况天下太平,正该好好热闹一下。慈禧太后本人也被说动了心,有意铺张一番。但这样的事,臣下无人奏请,自己就不便开口。当然,有“孝心”的人是有的,只是恭王口口声声要省俭,没有人敢贸然提议。

  因此,以国服虽除,文宗的山陵未曾奉安的理由,国家的大庆典,依然从简。十月初十这一天,跟去年一样,皇帝一早由御前大臣扈从着,到长宫来请安,侍奉早膳。然后于辰正时分,临御慈宁宫,由皇帝率领王公大臣,在慈宁门外,恭行三跪九叩的大礼。叩贺圣寿的仪典,就算告成了。

  当然,宫内有小规模的庆贺节目,在粹芳斋接受福晋命妇的叩祝,接着开戏,皇帝亲侍午膳。这一顿饭在戏台前面吃了三个半时辰,从午前十点,到午后五点才罢。

  福晋命妇磕头辞出,两宫太后命驾还宫。秋深短,已到掌灯时分,慈禧太后累了一天,原想早些休息,但人声一静,一颗心倒反静不下来了。

  在粹芳斋是百鸟朝拱的凤凰,回到寝宫便是临自怜的孤鸾。每到此刻,便是她把“太后”的尊衔,看得一文不值的时候!三年来养成的习惯,凡是遇到这样的心境,她就必须找一件事来做——什么事都好,只要使她能转移心境。有个最简单的方法,挑个平看得不顺眼的太监或宫女,随便说个错,把他们痛骂一阵,或者“传杖”打一顿,借他人的哀啼,发自己的怨气,最见效不过。

  但这一天不行,大好的日子,不为别人,也得为自己忌讳。正在踌躇着,不知找个什么消遣好的当儿,一眼望了出去,顿觉心中一喜。

  是大公主来了!她今年十一岁,但发育得快,娉娉婷婷,快将却稚气,而说话行事,更不象十一岁的小姑娘。慈禧太后十分宠她,不但宠,甚至还有些忌惮她,因为她有时说的话,叫人驳不倒,辩不得,除掉依她,竟无第二个办法。

  于是慈禧太后自己了出去。大公主一见,从容不迫地立定,袅袅娜娜地蹲下身子去,请了个极漂亮的安,然后闪开,让跟着来的一名“谙达”太监,两名“奇妈妈”跪安。

  “谙达”太监张福有,手里捧着个锦袱包裹的朱红描金大漆盒,慈禧太后便即问道:“那是什么呀?”

  “我,”这是指她的生母,恭王福晋,大公主说:“今儿进宫拜寿,又给我捎了东西来,我拿来给皇额娘瞧瞧。”

  “好的,我瞧瞧!”

  进屋把漆盒打开,里面花样极多,一眼看不清,只觉得都是些西洋玩艺,慈禧太后拿起一具粉红羊皮镶裹的望远镜朝窗外看了看,随手放下,又捡起一个玻璃瓶,望着上面的国字问:“这是什么玩艺?”

  “香水儿!”大公主答道:“是法国公使夫人送的。”

  “送给谁啊?”

  “送给我。”

  “噢!”慈禧太后又问:“送得不少吧?”

  “就这么一瓶。”

  听说就这一瓶,她心里的感觉就不同了。如果京城里就这独一无二的一份,这应该归谁所有呢?

  她在心里这样想着,大公主已经开口了:“我说,这瓶香水儿不敢用,叫我也留着玩儿,别打开。”

  “为什么?”慈禧太后愕然相问。

  “说是不庄重。让人闻见了香水味儿,说用鬼子的东西,怕皇额娘会骂。”

  “小东西!”慈禧太后笑道:“你舍不得就舍不得,还使个花招儿干什么?”

  “我舍得,我也不会使花招,拿这些东西来给皇额娘瞧,就打算着孝敬皇额娘的。”

  听得这话,慈禧太后十分高兴,把漆盒丢在一边,拉着她的手要跟她闲话。

  “今儿的戏,你看得懂吗?”

  “看,怎么看不懂啊?”

  语气未完,慈禧太后随又问道:“今天的戏不好?”

  “我也不知道好不好?反正我不爱听。”

  这话奇了!从去年十月孝服一,初一、十五常在漱芳斋演戏,听了这么多天,竟说“反正不爱听”那么:“我看你每一趟都是安安稳稳坐着,仿佛听得得劲儿似的,那是怎么回事啊!”“那是规矩啊!”大公主把脸一扬,越显得象个大人了。

  对了,规矩,在太后面前陪着听戏,还能懒懒地,显出不感兴趣的样子来?她这一说,慈禧太后倒觉得自己问得可笑了。

  “照这一说,你是根本不爱听戏?”

  “也不是。”大公主说“我不爱听昆腔——昆腔没有皮黄好听。”

  “你说说,皮黄怎么好听?”

  慈禧太后自然不会没有听过皮黄,但宫里十几年,听的都是升平署太监扮演的昆腔,偶有皮黄戏也不多。近年“三庆”、“四喜”两班,名伶迭出,王公府第每有喜庆堂会,必传此两班当差。名为当差,赏赐极丰,演出自然特别卖力,名伶秘本,平轻易不肯一的,亦往往在这等大堂会中献技。大公主从小跟着恭王福晋到亲友家应酬,兼以她的外祖父桂良,父子两代都久任督抚,起居奢华,凡有小小的喜庆,都要演戏,所以大公主在这方面的见闻,比慈禧太后广得多。

  她的领悟力高,记又好,口齿又伶俐,讲刘赶三的丑婆子、讲卢胜奎的诸葛亮,把个慈禧太后听得十分神往,一直到上了,还在回味。

  怎么能够听一听那些个戏才好!慈禧太后心里只管在转念,要把外面的戏班子传进来,自然不可,听说那家王公府第有堂会,突然临幸,一耳福,更是件不可思议的事。看起来在宫里实在无趣!

  丢下这件事,她又想到大公主,那模样儿此刻回想起来,似乎与平的印象不同。仔细一琢磨,才确确实实发觉,果然有异于别的十一岁的女孩子。丽太妃生的公主,才小她一岁,但站在一起来比,至少要相差三、四岁。不能再拿大公主当孩子来看了!

  不知将来许个什么样的人家?此念一动,慈禧太后突然兴奋,有件很有趣的事,在等着自己去做:指婚!

  大清朝的规矩,王公家的儿女婚配,不得自主,由太后或皇帝代为选择,名为“指婚”为大公主指婚,便等于自己择婿,更是名正言顺的事,不妨趁早挑选起来。

  心里一直存着这样一个念头,第二天与慈安太后闲话时,就忍不住提了起来“姐姐,”她问:“你知道那家有出色的子弟没有?”

  慈安太后听她没头没脑这一句话,一时倒愣住了“问这个干吗?”她问“是什么人家啊?”

  “咱们那个大妞,不该找婆家了吗?”

  原来如此!慈安太后笑了:“你倒是真肯替儿女心。”

  “六爷夫妇,把他们那个孩子给了咱们,可不能委屈人家。

  我得趁早替她挑。”

  “到底还小。不过…,”慈安太后停了一下说“大妞还真不象十一岁的人。”

  “就是这话罗。早年仅有十三、四岁就办喜事的。”慈禧太后自言自语地“早早儿的抱个外孙子,也好!”“想得这么远!”慈安太后笑了笑,又说:“咱们自己那一个呢?”

  “那一个”是指丽太妃所出的公主,慈禧太后的笑容慢慢收敛:“这个,当然也得替她留心。”

  “嗳!”慈安太后点点头:“总归还不忙,慢慢儿留心吧!”

  这一番闲话,说过也就搁置了。那知旁边听到了的太监和宫女,却当作一件极有趣的事,在私底下纷纷谈论。消息传到宫外,家有十余岁未婚子弟的八旗贵族,无不注意,但心里的想法不同,有些人家认为“尚主”是麻烦不是荣耀,有些人家则怦然心动,颇想高攀这门亲事。

  想高攀的自然占多数,其中有个都统,尤其热衷。他在想,大公主既为两宫太后所宠爱,又是恭王的娇女,这比正牌的公主还尊贵,一旦结成这门婚事,成了恭王的儿女亲家,外放“将军”调升总督,不过指顾间事。这个机会无论如何错不得!

  当然,他所以有此想法,是因为有条路子在那里。这个都统是镶黄旗的,名叫托云保,在密云捉拿肃顺时,很出过一番力,因此为醇王所赏识。托云保家世习武,醇王又颇想“整军经武”以自见,便常找他谈兵说剑,渐渐把情培养得很厚了。托云保心想,醇王福晋是慈禧太后的胞妹,隔不了几天就要进宫,姊妹的情分,非比寻常,这一条路是一定走得通的。

  于是他整肃衣冠,到了宣武门内太平湖的醇王府——来惯的客,醇王只是便衣接见,说不到三句话,托云保站起来请了个安说:“七爷栽培!”

  醇王赶紧扶住他,诧异地问道:“这是怎么说?”

  “听说太后要为大公主指配。七爷总听说了?”

  “是啊!我听说了。怎么样?”

  “我那个孩子,”托云保又请了个安“七爷是见过的,全靠七爷成全了。”

  醇王哑然。心里在想,托云保虽隶“上三旗”家世平常。他那个独子阿克丹,人品倒还不坏,也生得很雄伟,象是个有福泽的,只是生来结巴,说话说不俐落,这个毛病就注定了不能在“御前行走”国戚而不能近天颜,还有什么大指望?“七爷!”托云保又说:“我知道七爷圣眷极厚,天大的事,只凭七爷一句话。只要七爷肯点个头,我那小子的造化就大了。”

  醇王让托云保这顶足尺加二的高帽子扣住了,心里迷糊糊地,仿佛也觉得这件事并不难,于是慨然答应了下来。

  等托云保千恩万谢地辞别而去,他一个人盘算了一会,想好一套话教会了他的子,第二天醇王福晋便进宫去做说客。

  在长宫闲叙了一会家常,因为有宫女在旁边,不便深谈。慈禧太后对察言辨的本事,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一见她妹妹那种心神不属的神气,心知有什么私话要说,便给她一个机会:“走!咱们蹓跶蹓跶去!”

  姊妹俩一前一后走出殿来,宫女一大群,当然捧着唾盂、水壶之类的杂物跟在后面,慈禧太后挥一挥手:“你们不必跟着!”

  宫女们遵旨住足,慈禧太后走得远远地,才放慢了脚步,回头看着醇王福晋。

  “听说太后要给大公主指婚?”

  “你怎么知道?听谁说的?”慈禧太后很有兴味地问。

  “外面都传遍了。”醇王福晋又说:“七爷有几句话,让我当面说给太后听。”

  “怎么着?他想做这个媒?”

  “是!”醇王福晋笑着回答,然后把托云保父子形容了一番,自然是怎么动听怎么说。

  “托云保这个人我倒知道。不过…。”

  “太后是嫌他家世平常?”

  “可不是吗?”慈禧太后说:“那么多王公大臣的子弟,怎么轮得到他家。那阿克丹现在干着什么?”

  “是个三等‘虾’。”

  “可又来,连个蓝翎侍卫都没有巴结上!且不说委屈了孩子,叫我跟老六夫妇怎么代?”

  “上头的恩典,六爷、六嫂子也不能说什么!”醇王福晋思索了一会说“当年雍正爷还把包衣家的女儿,指给了那一位‘铁帽子王’做嫡福晋呢!”

  “雍正爷怎么会做这种事?”慈禧太后近来常看历朝实录和起居注,笑着纠正了她的错误“那是康熙爷,把织造曹寅的女儿,指了给平郡王做嫡福晋。这种事儿少见,当不得例!”

  这一句话把她的嘴封住了,她还有些话在肚里,但对不上榫,便接不下去,只站着发愣。

  慈禧太后又看出来了,为她开路:“七爷还说些什么?”

  “七爷是为太后打算。”醇王福晋赶紧答道:“他说:太后给人的恩典不少,可是得了恩典的人,也不怎么感激,就象是分内应该似的。这都因为那些人本来就好的了,把上头的恩典,看得不过如此。若是托云保那种人,能够高攀上了,那份儿感恩图报之心,格外不同。”

  慈禧太后默不作声。遇到她这样的神态,不是大不以为然,便是深以为然。姊妹相处这么多年,醇王福晋自然知道她的意思,偷眼看了一下,知道回家向丈夫得了差了。

  “搁着再说吧!”慈禧太后对笼中那头善于学舌的白鹦鹉,望了一会,终于作了这样的表示。

  醇王福晋知道她姐姐的性格,对自己娘家的人,总是说得少,给得多。所以能有这样的表示,已经很不错了,欣然辞别,回家告诉她丈夫:“八成儿是行了!”

  这个看法没有错,慈禧太后心里确已有了八分允意。过了几天,找个空跟慈安太后又提到了这件事。

  “托云保,噢,我知道这个人。”慈安太后娘家与托云保同旗,所以她知道“他家上代,是从吉林‘挑好汉’挑来的。”

  “那好啊。”

  才说了这一句,慈安太后就拦她的高兴:“不!我看,要慎重。又不是功臣之后,又不是人才出众,也许大妞不愿意,还是先问问她自己的好。还有六爷、六!”

  这话让慈禧太后听不入耳,不过商量家事不能硬不讲理,说指婚原是太后的特权,愿意怎么办就怎么办。

  看看她不作声,慈安太后知道她心里不舒服,怕自己的话说得过分了,倒觉得老大过意不去,于是笑了笑自己转圜。

  “我看先把那个孩子找来看一看再说吧!”

  “是的。”慈禧太后在语气中也作了让步“先找来看一看再说。”

  不过,就这一句话,也不容易实现。阿克丹是个三等侍卫,不在乾清宫当差,就在乾宁宫当差,品级甚低,轻易到不了御前,如今忽然说要召见,会引起许多无谓的猜测。果真人才出众,一见就能中选,倒也罢了,事或不成,留下个给人在背后取笑的话柄,对谁来说,都是件很不合适的事。

  这一下,慈禧太后的一团高兴,大打折扣,搁下此事,好久不见提起。托云保“伫候好音”有如热锅上的蚂蚁,等了半个月不见动静,又来见醇王府探问消息。

  他倒也懂窍,轻易不肯开口。只是醇王年轻好面子,也沉不住气,知道他的来意,心里拴了个疙瘩,反倒自己先表示,就在这一两天替他再去进言。

  醇王福晋再度进宫回来,才知道了慈禧太后的想法。醇王踱来踱去思索了好一会,突然喜逐颜开地说道:“有了,有了!咱们请太后来玩儿一天,把阿克丹找来,就在这儿见太后,不就行了吗?”

  这一策很不坏!慈禧太后欣然接纳,并且很坦率地指明,临幸的那一天要听戏,得把卢胜奎和刘赶三传来伺候。

  于是醇王府里大大地忙了起来,一面裱糊房子,传戏班,备筵席;一面定了日子,具折奏请,并且亲自通知近支王公和内务府,准备接驾扈从。

  到了这一天清早,内务府、顺天府、步军统领衙门,纷纷派出官兵差役,在宣武门内清扫跸道,驱遣闲人,展开警备,静待两宫太后和皇帝驾到。

  这一天慈禧太后遣安德海到弘德殿传懿旨,皇帝的功课减半,到了九点钟左右,便已回到宫内。两宫太后一早召见军机,也只把特别紧要的政务问了问,匆匆退朝,重新更衣梳妆,准备妥当,等皇帝一到,立即吩咐起驾。

  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銮仪卫和内务府的官员,一大清早就在伺候了。即使事先有旨,仪从特简,依旧摆了一条长街,一共三乘明黄大轿,慈安太后带着公主坐第一乘,慈禧太后带着大公主坐第二乘,皇帝坐最后一乘。由西华门出宫,沿长安街迤逦而西,直到正在内城西南角上的太平湖。

  前引大臣和侍卫,一拨一拨来到醇王府前下马,等大轿刚入街口,诸王贝勒已经在站班伺候,都是皇帝的胞叔和嫡堂兄弟,由惇王领头,然后是恭王、醇王、钟王、孚王,再以下是宣宗的长孙载治、惇王的长子载漪、恭王的长子载澄、次子载滢。头两乘大轿,将次到门,大家一起在红毡条上跪下,这是接太后的驾,太后的大轿一过,惇王五弟兄随即起身,扶着轿杠,一直进门。“载”字辈的小弟兄依旧跪着,等接了皇帝的驾,三乘大轿都到二厅停下,这里才是诸王福晋接驾的地方。

  厅上已经设下御座,但两宫太后吩咐只行“家人之礼”略叙一叙家常,慈安太后便向慈禧太后说道:“你快办事吧!

  等你来就开戏。”

  这是预先说好了的,要办的事就是召见阿克丹。为了不愿张扬,只由慈禧太后一个人召见。醇王早就秉承懿旨预备好了,在西花厅设下一张御座,等御前侍卫用个银盘,托上一支粉底绿头签来,她接在手里,把写在上面的阿克丹的履历略看一看,说了一声:“叫起!”

  托云保早就带着儿子在等着了,但他本人不在召见之列,等“带引见”的御前大臣伯彦讷谟祜走了来,还未开口,他先笑脸着,兜头请了个安说:“爵爷!你多栽培。”说着又叫阿克丹行礼。

  伯彦讷谟祜为人厚道谦虚,赶紧还了一揖,把阿克丹上下看了一转,微笑着夸奖:“大侄儿一表人才。好极了,好极了!”

  一听这话,托云保喜逐颜开,不住关照阿克丹:“好好儿的,别怕,别怕!”

  越是叫他“别怕”阿克丹越害怕,跟在伯彦讷谟祜后面,只觉得两手捏汗,喉头发干。等到了西花厅,只见静悄悄地,声息不闻,及至侍卫一打帘子,才看出花翎宝石顶的一群王公,侍奉着一位雍容华贵,双目炯炯的盛装贵妇——太后原来这么年轻!阿克丹似乎有些不能相信似的,动作便迟钝了。

  “行礼!”伯彦讷谟祜提醒他。

  见太后的仪注,早在家里演习了无数遍,但此时不知忘到那里去了?阿克丹一直走到太后面前,才扑通一声跪下。

  照规矩应该一进门就跪请圣安,然后趋行数步,跪在一个适当的地点奏对,他这样做法,已经算是失仪。等到一开口奏报履历,说了个“臣”字,下面“阿克丹”那个“阿”字是张口音,要转到“克”字特别困难,于是:“臣阿、阿、阿…。”越急越结巴,连伯彦讷谟祜都替他急坏了。

  侍立的大臣面面相觑,尴尬万分,慈禧太后却是硬得下心,有意要看阿克丹出丑,声不动地静静等着。直到阿克丹急得脸通红,几乎不过气时,她才轻轻说了一声:“叫他下去吧!”

  于是伯彦讷谟祜伸手把他的头一揿,同时说道:“给太后跪安吧!”

  这一下阿克丹如逢大赦,摘掉暖帽,磕了个头,等抬起脸来,只看到了慈禧太后的一个背影。

  “唉!”伯彦讷谟祜叹口气说:“砸!”

  他在外面叹气,慈禧太后在里面冷笑,虽无怪醇王的意思,醇王却觉得异常窝囊。又因为大公主就在旁边,也不便多说。因此本应很热闹、很高兴的一个场面,突然之间变得冷落了。

  小皇帝却不知道有这件事,跟他那班堂兄弟玩了一会,忽然问道:“怎么还不开戏?”

  开戏要请懿旨,由张文亮转告安德海,安德海去请示,慈安太后一叠连声地说:“开,开!”

  这下才把那一段不愉快揭了过去。醇王引领着两宫太后和皇帝,到了戏厅——戏台朝北,戏厅朝南,五开间的敞厅,槅扇都已拆除,当中设一张御案,是皇帝的,后面用“地平”填高,东西分设两张御案,是两宫太后的。两面用黄幔隔开,是诸王、贝勒、贝子、公以及扈从大臣的席次。

  未曾开戏,醇王先奏,这天的戏是由皂保和崇纶提调。这两个人都是内务府出身,现在都在当户部的缺侍郎,京城里出名有手面的阔客,于是传了这两个人上来,并排跪下,由崇纶陈奏戏目。

  “今儿伺候两位皇太后、皇上五出戏。”他把手里的一个白折子打开来,一面看,一面说:“第一出《四郎探母》。台班掌班余三胜的四郎,胡喜禄的公主。京城出头一份。”

  一听这话,慈禧太后把从阿克丹那惹出来的气,消失得干干净净,因为大家都知道她最爱听《四郎探母》,于今首演的就是此戏,不但投了所好,而且也见得她比慈安太后更受人尊敬。

  “第二出是出玩笑戏,刘赶三的《探亲相骂》,这也是头一份。”崇纶略停一停说:“第三出是卢台子的《空城计》,庆四给他配司马懿。这又是头一份。”

  “你倒是有多少‘头一份’哪?”慈禧太后说了这一句,又问:“卢台子是谁?”

  “喔。卢台子就是卢胜奎。”

  “原来卢台子就是卢胜奎。”慈禧太后问:“还有呢?”

  “卢胜奎跟刘赶三,今儿个都是双出。”崇纶答道“《空城计》下来,先垫一出小戏,好腾出工夫来让卢胜奎卸装,扮下一出戏。这垫的一出戏,也是京城里的头一份。”

  崇纶是有意带些“耍贫嘴”的意味,好博太后一笑,果然,连慈安太后都被逗乐了:“怎么全是头一份啊?”她忍俊不地问。

  “不是头一份,不敢伺候两位太后和皇上。”崇纶精神抖擞地说:“这出戏叫《时迁盗甲》。”

  “那不是昆戏吗?”

  “是。唱这出《盗甲》的,就是个‘苏丑’,叫杨鸣玉,他的绝活多,这一出《盗甲》是专为给皇上预备的。再下来就是大轴子了,《群英会》!程长庚的鲁肃、卢胜奎的诸葛亮、徐小香的周瑜、刘赶三的蒋干。”

  “程长庚!”慈安太后以略带讶异的声音问道:“他还在京里?”

  “他还在京里,还是‘三庆徽’班的掌班。”崇纶又把一个戏折子高捧过顶:“还留着富余的工夫,预备两位太后点戏。”

  “这样就很好了!”慈禧太后说:“传膳开戏吧!”

  于是,一面是太监递相传呼,搭膳桌,抬食盒,依上方玉食的规矩供膳,一面是笙簧并奏,锣鼓齐鸣,由升平署的太监演唱吉祥例戏,台神佛仙道,只是热闹而已。两宫太后和皇帝,把这些戏都看得厌了,但规矩必须如此,便只好由他们去。

  “趁这会多吃一点儿!”慈禧太后向跟她在一桌的大公主说:“吃了好听戏——你不是说不爱听昆腔,爱听皮黄吗?”

  “是!”大公主很驯顺地答应着,把一碟汁火方移到慈禧太后面前。

  这是她喜爱的一样食物,为了酬报大公主的“孝心”她先尝了一片火腿,然后转脸对侍立在旁的安德海说道:“拿这个送给六爷。不必谢恩!”

  话是这么说,并不用在御案上撤走这个菜,御膳照例每样两份,一份御用,一份备赏,备赏的一份,送到黄幔外面,恭王听说不必谢恩,也就坦然接受了。

  等安德海回到慈禧身边,例戏已经唱完,台上贴出一张黄纸,大书:“奉懿旨演《四郎探母》”然后是内务府的两名司员,从“出将”、“入相”的上下场门走了出来,在台柱前相向而立,这是内廷的规矩,名谓“带戏”

  “讨厌!”慈禧太后轻轻咕哝了一声。

  这两个字只有大公主听见,好好一出戏,有这两个官员站在那里,搞成格格不入的场面,确是讨厌。大公主懂得她的意思,便招一招手把安德海叫到跟前,有话吩咐。

  “这儿不是宫里,用不着‘带戏’。让他们走开!”大公主极有决断地吩咐。

  “是。”安德海答道“我马上去告诉他们。”

  他用不着去看脸色,就知道大公主的话,必是慈禧太后的意思。他在宫里,连皇帝都要欺侮,就只忌惮大公主。她说话厉害,不问在什么地方,更不管他面子上下得来、下不来,若恼了她时,凭借身分,占住道理,一顿申斥让人无法申辩。当然,那是由于慈禧太后的宠爱,而照安德海的想法,大公主的得宠,是因为恭王掌权,如果做父亲的垮了下来,做女儿的那也神气不到那儿去了。

  他一路走,一路这样在想,寻着了崇纶,传到了话,台上的两名内务府官员,随即悄悄退下,剩下杨四郎与铁镜公主,从容自在地去“猜心事”

  “这才好!”慈禧太后越发高兴了,聚会神地看完这出戏,回头说一声:“赏!”

  安德海是带了银子来的,赏了一个五十两的“官宝”于是余三胜与胡喜禄到台前来谢了赏。接着便是刘赶三的《探亲相骂》,卢胜奎和旗人庆四的《空城计》,两宫太后,无不有赏。第四出《时迁盗甲》,杨鸣玉那翻腾跌扑,落地无声的武功,把个小皇帝看得几乎在御座上都坐不住,也放了一回赏。

  大轴上场,天将黑了,明晃晃点起无数如儿臂的红烛和明角宫灯。程长庚的鲁肃和卢胜奎的孔明,固然各擅胜场,但慈禧太后赏的却是徐小香的周瑜,扮出来一望,不但丰神俊朗,一举手、一投足,才看出别具风,开到口时清刚绝俗,转眼神、舞翎子,竟活画出睥睨一世的公瑾当年。慈禧太后心醉不已“什么叫儒将?这就是!”她这样跟大公主说,也不问她懂不懂“儒将”这两个字。

  慈安太后所欣赏的,却是与李鸿章并称“皖中人杰”的程长庚,其实这一半也出于念旧之情,程长庚早在咸丰年间,就被好声的文宗召为“内廷供奉”所以在《群英会》唱完,放赏之时,特别吩咐,召见程长庚。

  程长庚曾被赏过“六品顶戴”备有一份朝冠补服。他为人谨饬识大体,平决不敢穿来炫耀,但预料到这天要谢恩见驾,自然要衣冠整肃,所以把那套“行头”也在衣箱里带着。此刻穿戴整齐“做此官、行此礼”况是扮惯了王侯大臣的,加以在宫中见过世面,所以趋跄拜起,气度雍容,比由军功保升到二三品大员的湘军将领,更象个官儿。

  当然,所谓“召见”也不过跪得近些,自陈一些感激天恩的话,慈安太后拙于言词,又是在这样的场合中,也真没有什么好跟人说的。所以应个景,便由崇纶带了下去。

  这该起驾回宫了。就在两宫太后要离座的那一刻,安德海走过来,悄悄奏报:“启奏两位主子,五爷有事要面奏。”

  “好,好!”慈安太后对这几个小叔子最客气“请过来吧!”

  惇王已经在厅前听到了,不等召唤,自己便走了上来。这时两宫太后已起身离座,惇王请个安说:“臣请两位太后赏个面子。”

  两宫太后都知道这个小叔子赋荒,书也读得不好,说话常是没头没脑的,所以慈安太后便问一句:“倒是什么事儿啊?”她还不敢随便答应“说出来咱们商量着办。”

  “也没有别的事儿,臣想跟老七今儿个一样,奉请两位太后,到臣那儿玩儿一天。”

  原来如此!两宫太后相视一笑,但彼此的表情不同。慈安太后笑虽笑,却是微皱着眉,略有难。历朝的规矩,要是太后亲生之子,封了王分府在外,可以常常奉太后临幸,以叙母子之情,不然就除非有喜庆大事,太后轻易不幸王府。这一天算是偶一为之,且有“相亲”的作用在内,犹有可说,但如接着再临幸惇王府,演戏作乐,则与上年所下的上谕,说丧服虽,而文宗显皇帝尚未安葬“遥望残宫,弥深哀慕;若将应行庆典,一切照常举行,于心实有未忍。”所以“升平署岁时照例供奉,”等大行皇帝安葬后,再“候旨遵行”的话,大相违背,怕又引起御史的议论。

  慈禧太后却是根本就不曾想到这道上谕,她笑是笑惇王眼皮子浅,看见醇王的这番荣耀,忍不住要学样。这也好,有人尊敬,并且有好戏可看,何乐不为?所以看着慈安太后说道:“咱们不能不给五爷这个面子吧?”

  听了这话,慈安太后如果不允,便是不给惇王面子,她只好也点一点头。

  “那么,”惇王紧接着说“请两位太后赏日子下来,臣好预备。”

  这一下,慈安太后抢在前面说了:“不忙,不忙!年下的事儿多,慢慢儿再看。”

  惇王心想,照这口气,就算年内不行,一过了年,必可如愿。大年正月,能把两位太后请到府,这就更有面子了,因而欣然答声:“是!臣另外具折奏请。”

  于是两宫太后带着皇帝和两位公主,由原路启驾回宫,一路上灯笼火把,照耀如同白昼。出警入跸,常在间,象这样的现象,甚为罕见,因此第二天颇有人议论其事。等一传入宫中,安德海自然要献殷勤去说给慈禧太后听。

  她心里当然不高兴,寒着脸问:“倒是些什么人在嚼舌子啊?”

  一问到此,安德海计上心来,说了几个御史和翰林的名字。这些人,慈禧太后是约略知道的,平时常站在恭王那一面。

  “不过也就是那几个人。”安德海又说“别人可不象那些人这么糊涂,都说两宫太后操劳国事,教养皇上,比谁都辛苦!七爷跟五爷,奉请两位太后到府,不过听个戏,这如果算过份,王府里三天两头摆酒或者唱戏,那该怎么说呢?”

  “喔!”慈禧太后很注意地问:“那个王府常常摆酒唱戏呢?”

  “那个王府都一样。”

  慈禧太后有句话在心里盘旋又盘旋,终于问了出来:“六爷呢?”

  安德海早在等着她问这句话,随即以毫不经意的语气答道:“六爷不在府里玩儿。”

  “在那儿?”

  “主子没有听说过?”安德海故意讶异地问“六爷有个园子。”

  “是‘鉴园’吗?”

  “就是鉴园,大着哪,在后湖,大小翔凤胡同。鉴园有一宝,宫里连热河行宫算上,全都给比下去了。”

  “噢!”慈禧太后越发注意了“是什么宝啊?”

  “好大好大的一面水晶镜子,搁在楼上,镜子里船啊、人啊、水啊,清清楚楚的,简直就是把个后湖搬到六爷园子里去了。”

  慈禧太后想象着那镜中的景致,心里说不出的一种酸酸的滋味,同时嘴角现出冷笑,那双凤眼,看上去也格外地往鬓边拉长了。

  “又是王府、又是园子,给他‘双俸’可又不肯要,我就不明白了,他怎么才够开销?”

  “六爷就要了‘亲王双俸’,可也不够开销啊!”安德海慢地说“那就不如不要,还落个名儿。”

  话中有话,而且所关不细,慈禧太后不免考虑,是开口问他,还是让他自己说?

  自然是让他自己说!但这得有个驾驭的方法。略想一想,她说:“你也别听那些人的谣言。”

  小小的一条将之计,就把安德海的话都挤出来了。他把恭王府“提门包充府用”的公开秘密,加油加酱地形容了一遍。事情是有的,当国的恭王,有许多意外的支出,尤其是三天两头就有的恩赏,那怕是御膳房所装的四样点心,太监奉旨颁到府里,就算一大恩典,必须厚犒使者。因此,恭王常苦财用不足。他的老丈人桂良,出了个主意,把来谒见恭王的官员,赏赐王府门上的“门包”提出一个成数缴到帐房里,补助王府的开支。这一来“门包”自然加大了,成为变相的纳贿。

  慈禧太后对此原有所闻,现在知道了详情,不住冷笑。快过年了,她在心里想,且摆着,慢慢儿来,总有一天要让恭王知道利害。

  这一个年自然过得特别起劲。宫中岁时令节,原有许多热闹好玩的节目,往年丧服未,大难未除,一概蠲免,这一年可得好好铺张一番了。

  安德海当然要抓住这个机会,借着过年添新换旧为名,开了长长的一张单子,去找内务府的官员要东西。

  单子打开来一看,把内务府的司官吓了一大跳“我的安二爷,”他苦着脸说“这差使叫我们怎么当。”

  “怎么?是多了不是?”他很轻松地说“好办得很,你拿笔画一条红杠子,我把单子拿回去跟两位太后了差,不就没事了吗?”

  这明明是拿“大帽子”人,内务府的司官,不敢答腔,唯有忍气声,跟他慢慢儿磨。但一场冗长的谈判,几乎并没有什么结果,安德海口口声声“太后代的”所作的让步,非常有限。

  承办的司官无可奈何,只能好茶好烟奉承,先把安德海稳住了,然后拿了那张单子去见堂官——内务府大臣明善。

  明善也感到为难,但他能作的主,又非司员可比,指示了一个宗旨,凡是库里现成,不必支款购置的,不妨尽量拨给。于是又要先查库帐,正搬出一大堆帐簿与单子上所开列的品目数量在查对时,有个苏拉来报告明善,说恭王来了。

  恭王兼领着“管理内务府银库”的差使,实际上等于内务府的第一号权力人物。当明善起身接,还未出屋时,他已走上了台阶,从窗户中,一眼望见大批帐簿,便不回自己屋里,一脚跨了进来,却又不问帐簿,只说:“我看见小安子在外面大模大样坐着。他来干什么?”

  明善不敢隐瞒,照实答道:“他奉了懿旨,来要过年的东西。已经商量了半天了,商量不通。”

  “怎么叫商量不通?”恭王心里已有些冒火了“他要什么东西?拿单子来我看!”

  语气冷峻严厉,明善颇为失悔。他不想得罪安德海,但话已出口,再要为他回护,那是盖弥彰,不但没有效果,而且可能会引起恭王的怀疑,把自己牵连在内,太不智了。

  于是他把单子送了上去,恭王接在手里一看,脸上越绷越紧,虽未发怒,却比发出怒声更令人畏惧。

  “拿‘则例’来!”他说。

  各衙门都有“则例”详细记明本衙门的职掌和办事的程序。内务府的则例中,有太后、皇帝、皇后、妃嫔和皇子、皇女按、按月、按年所应得到的供给。恭王等把则例拿了来,看着单子一款一款地问,该给的画个圈,不该给的,老实不客气,取笔一杠子把它勾销。这样亲自处理完了,把笔一掷,吩咐明善:“照这个数给!有例不减,无例不兴。你告诉小安子,他再要借事生非,小心他的脑袋!”

  明善和他的属官,不敢把恭王的话照实传给安德海听,反倒赔上不少好话。同时看库中有富余的东西,悄悄地又添上些,但是恭王大刀阔斧地删减得太多了,小小的添补,无济于事。

  安德海心里虽有些懊悔,顺风旗不该扯得太足,搞出这么一场没趣,可是这丝悔意,一现即没,接下来便是又气、又恨、又着急。

  着急的是,第一,在慈禧太后面前不了差,要东西要不来,显得不会办事;其次是已经在宫里夸下海口,说只要他到一趟内务府,不怕他们不给。而现在呢?依然只是一份任何人都可以要得到的例规,这面子可丢得大了!

  这一急非同小可!而且因为恭王还在内务府,他也不敢发牢,说气话,只铁青着脸,连连冷笑,把恭王亲自勾过的单子,拿了就走。

  刚走出大门,只听得有人在喊:“安二爷,安二爷!”一面喊,一面已走上来拉住了安德海的衣服。

  回头一看,是内务府一名打杂的笔帖式,名叫德禄,也算人;安德海便皱着眉问:“干吗?”

  “知道你今儿不痛快,”德禄陪笑道:“想请安二爷喝一钟。”

  “那儿有跟你喝酒的工夫?”

  “我知道。不是这会儿。”德禄把声音放低了说:“快到年下了,不两子儿,这个年可怎么过呀?”

  这句话说到了他心里,想了想问道:“什么事儿?费大的劲,不着几两银子,我可不干。”

  “当然不是百儿八十的。也不费劲,只要安二爷你到一到,就有这个数!”说着,伸出一个手指来。

  “一百?”

  德禄使劲地摇着头,并且矜持地微笑着,仿佛觉得他所见太小似地。

  “一吊?”

  “对了!”

  “一吊”就是一千,只到一到就挣一千两银子,世上那有这样的好事?安德海不由得也摇头。

  “安二爷你不信是不是?那也不要紧,今儿晚上咱们‘老地方’见,喝着酒,我细细说给你听,你要觉得不行,就算我没说。反正喝酒消寒,总是个乐子。”

  听他的语气,看他的神色,是那种极有把握的泰然,安德海心想:管他呢?且扰他一顿,听他说些什么再作道理。

  于是点点头说:“好,今儿晚上,老地方。你要冤我,你看我可饶得了你!”

  德禄笑笑不答,安德海也管自己走了。因为有了这一个意外的机会,同时打了一会岔,心里便觉得好过得多。回至长宫,先不到慈禧太后那里,在宫后自己起坐休息的那间屋子里,找了个小太监来,先打听打听慈禧太后在干些什么?

  “主子上‘东边’去了。怕得到晚上才会回来。”

  “怎么啦?”

  “咦!”那小太监诧异地问道:“怎么,二爷你还不知道吗?

  ‘东边’娘家的老太太,今儿个没了。”

  “啊!我真还不知道。”说着,已把身子站了起来“我到‘东边’去看看。”

  “二爷!”小太监拉住他说“我还告诉你,老五太爷也差不多了,外面传进来的话,只不过拖日子,拖一天是一天,反正是年里的事。主子直叹气:‘好好一个年,都叫丧事给搅了!’

  看样子心里不痛快的,你上去可当心点儿!”

  明明是一番好意,安德海觉得最后两句话不中听,倒象受了侮辱似的,一口唾沫吐在他脸上骂道:“去你娘的,你可当心一点儿!”

  小太监挨了骂,还不知道他的气从何而来?望着他的背影,咬着牙低声骂道:“不知好歹的东西!走着瞧吧,总有一天,皇上要你的脑袋!”

  安德海却是扬长去了。到了“东边”刚一踏入绥履殿,便听见哭声,殿外太监、宫女一个个神情哀戚,他也被提醒了,赶紧拉长了脸,悄悄挨近东暖阁。从窗户中望进去,只见慈安太后掩脸大哭,慈禧太后拿着手绢,正在陪泪,两位公主也是眼泪汪汪地,却不断劝慰慈安太后。唯有小皇帝没有掉眼泪,站在一边,怔怔地望着,仿佛还不解出了什么事似地。

  这时候内务府大臣明善也已得到消息,赶来照应。太后的寝宫,不得擅入,只在门外候旨,让那里的总管太监进去奏报。

  于是慈禧太后出临,就在廊上吩咐,召见明善。

  安德海一见这情形,抢步上前,请着安说:“奴才早在这儿伺候了。”

  “嗯。”慈禧太后问道:“去过内务府了?”

  “是!”“怎么样啊?”

  安德海不便在这时候多说,而且知道她这时也无心细听他的话,所以这样答道:“回头等奴才细细回奏。”

  这时明善已奉召而至,跪在院子里听慈禧太后问道:“荣敬公夫人故世了。该怎么办呐?”

  慈安太后的父亲,曾任广西右江道的穆扬阿,被追封为“三等承恩公”谥“荣敬”所以慈禧太后称慈安太后的母亲为“荣敬公夫人”太后、皇后的父母去世,该有什么恤典,明善已查了旧例来的,当即把前朝的成例,一一说了给她听。

  别的都没有什么,只另拨治丧银两一千两,慈禧太后觉得太少了“多送点儿行不行呢?”她问。

  明善不敢说不行,也不敢说行,怕凡事撙节之际,恭王会责备他慷公帑之慨。所以想了想答道:“那全在皇上的孝心!”

  “这样吧,”慈禧太后想了想说“送三千两好了。广科没有当过什么阔差使,境况也不怎么好。”

  “是!”明善答应着。看看没有别的指示,便跪安退了出去。回到内务府立刻通知“广储司”打了张三千两银子的银票,亲自送给慈安太后的哥哥,袭封承恩公的广科。

  在绥履殿的慈禧太后,忽然想起,太后的尊亲病故,皇帝该有优诏。于是招招手把安德海叫来吩咐:“你到军机处去看看,有谁在?”

  “是!”安德海问道:“主子在那儿‘叫起’,是养心殿还是这儿?”

  “就在这儿好了。”

  安德海便又赶到军机处,没有军机大臣,却有值班的军机,他本想把慈禧太后的话,传了下去,但又转念,不如趁此机会先替恭王找点小麻烦!

  这样想定了,转身便走,回到绥履殿向慈禧太后禀报:

  “什么人也没有!”

  “奇怪啊!知道这也算一件‘大事’,必有旨意,怎么不见人呢?难道是不知道消息吗?”

  “六爷就知道。”安德海极有把握地说。

  “怎么呢?”

  “六爷在内务府。”安德海说“奴才打内务府来,亲眼得见。”

  这就不对了,慈禧太后有些不平,不论如何,太后是他的嫂子,那怕就是民间,嫂子娘家父母去世,姻亲晚辈也该来慰问一番,看看有什么事可以效劳奔走?这样子不闻不问,未免差点理!

  已是对恭王深为不了,当天晚上又听到安德海的报告,说送到内务府要东西的单子,为恭王丝毫不留情面地大事删减。这一下把多少天来所积在心里的怨恨,化成熊熊的怒火,肝气虽不曾发,却也气得一夜不曾好睡。

  第二天起身,自然精神不振,肝火上升,引起了偏头痛,脾气越发不好,迁怒到太监、宫女身上。炉火不旺、茶水不烫,都受了责罚,甚至有个乡音未改的太监,在被问到天气时,说了句“今儿个生冷生冷的”嫌他“生冷生冷”不中听,也挨了一顿板子。以致于长宫里的太监、宫女,个个惴惴不安。

  这骤然而临的脾气从何而来?安德海心里明白,也暗暗高兴,但他又怕此时发作,变成打草惊蛇,无益有害,得要设法先

  于是在传早膳时,他亲自盛了一碗莲子粥,捧到慈禧太后面前,轻声说道:“主子也犯不着为他生气。只看着好了,三年前不有个样子摆着吗?”

  “三年前?”慈禧太后看着他问。

  “是!”安德海声音很轻,但相当清晰:“三年前,在热河。”

  这是非常明白了!慈禧太后把双金镶牙筷放了下来,剔着牙细细在想,想当初制裁肃顺的经过。将及三年半的时间,想到肃顺便会冒火的情形,早就消失了,此刻就象想别人的事那样,极冷静,也看得极清楚,当初那种动辄冲突,公然不的态度,实在太危险了!如果不是天谴肃顺,叫他骄狂自大,从未认真想过她与恭王联结在一起所能发生的作用,只怕真有不测之祸。

  于是她懂得自己该怎么做了。依然扶起筷子,等从从容容把一碗莲子粥吃完,脸色不但变得和缓,而且看上去显得很愉悦似的。

  “你到东边去看看!”她向安德海说“就说我说的,要是今儿精神不好,就不必到养心殿来了。好在今天也没有要紧事。”

  果然没有什么要紧事。慈禧太后单独召见恭王和军机大臣,倒是把慈安太后娘家的丧事谈了半天,说起后父封为“三等承恩公”的由来。恭王回明了这个典故:后父封为“承恩公”是雍正年间的事,到了高宗晚年,把这个例封的公爵,定为“三等”理由是不劳而获的“承恩公”与栉风沐雨,出生入死,在军功上得来的公爵,不可同而语。

  在说这个典故的同时,恭王附带提到了本朝对于外戚宦官之祸,特加警惕,以及高宗多方裁抑后族的故事。

  这些故事虽然说得隐隐约约,不痕迹,但慈禧太后听入耳中,自然恼在心头,只不过表面一丝不。不但不,还显得比平时亲切,絮絮地问起老五太爷的病情,也问起皇帝在书房的功课,甚至还问起各人家中过年的情形和用度。

  恭王只当她想要有所赏赐,赶紧拦阻,却不明言,只说财政困难。找到个谈及军务的机会,提高了声音说:“目前新疆甘肃两处,只要粮饷不断,军务一定会有起。甘肃的协饷,山西负担最重,‘解池’的盐课四十几万,扫数拨归庆粮台,另外还有各省的协饷。各省的协饷,亦不尽是甘肃一处,新疆南北两路,势猖獗,派兵出关,也要各省筹拨。”

  他不自觉地微喟着“嗳!真是难得很。”

  他说难,是筹饷的困难,慈禧太后却故意装作不解,当他是说难以调兵,于是问道:“不是已有定议了吗,派鲍超的‘霆字营’出关?”

  “是。”恭王答道“鲍超所部,原有八千多人,另调川兵四千,再招募步勇、马队,总得要两万人。这笔粮饷,每月就是十几万。臣想由各省自行认定数目,按月如数拨解。”

  他根本未说“请旨办理”的话,慈禧太后也就不置可否,含含糊糊地点一点头。

  “还有定陵的工程,盛京太庙和福陵的工程,处处要钱!

  各省也很为难,唯有打细算,能省一文就省一文。”

  又说到慈禧太后不爱听的话了!不过这一天与往常不同,她觉得不爱听便不作声,不是一个好办法,至少应该问问各省的情形,谁好谁坏,心里也有个数。

  因此她说:“各省督抚,官声不一,到底实心办事的有那几个?”

  这话大有出入,恭王想了想才回答:“最得力的自然是山西。”

  “嗯!听说沈桂芬清廉得很。不过,”慈禧太后说“这也是山西地方好,没有遭什么兵灾,当然应该多出点儿力。还有呢?”

  是问还有什么好督抚,恭王却突然想起了两广总督鸿宾和广东巡抚郭嵩焘,心里仍不免生气。鸿宾和郭嵩焘,曾捐俸助饷,同时声明,不敢接受任何奖励,事情做得很漂亮,话说得更漂亮,所以恭王与军机大臣商量的结果,依旧“部从优议叙”另外前任学政王某捐的银子,则移奖其子弟,以为劝。

  那知上谕一下,鸿宾和郭嵩焘奏请仿照王某的例子,所得的“优叙”也移奖其子弟。这一下,不但显得他们以前的漂亮话,言不由衷,而且是变相的为其子弟捐官。恭王一时发了大爷脾气,拍桌大骂:“谁希罕他们那几个臭钱,还了给他们!”当然,不光是“发还”郭二人以“所见甚为卑陋”和“不知大体”的理由“部议处”

  吏部已经议定,尚未奏报,恭王忽然想起,特为在这时先作面奏。

  吏部拟的处分是,照“不应重私罪例,降三级调用,无庸查级纪议抵”这就是说平时有“加级”和“纪录”的奖励,可以抵销而不准抵销。

  等恭王陈奏了这个拟议,慈禧太后心想,降三级调用,则两广总督和广东巡抚便都要开缺,也许恭王夹袋中有人在图谋这两个肥缺,所以借故排挤。偏要教他不能如愿!

  于是她说:“郭嵩焘这个人,我是知道的,他虽跟肃顺有往来,可不是肃顺一,前两年在两淮整顿盐务,很有点儿劳绩,在广东跟英国人打交道,也亏他肯争。”

  说到这里,她看着恭王没有再说下去。这不赞成如此处分郭嵩焘的态度,是很显然的。恭王原也很欣赏郭嵩焘是个洋务人才,所以退让一步,应声:“是!”“鸿宾这个人怎么样呢?”

  “这个人,才具不怎么样。”恭王答道:“听说他在广东,官声也不好。”

  “他是什么出身?”

  “道光十八年的翰林。”

  “那不是宝鋆的同年吗?”慈禧太后打断了他的话,直接向宝鋆垂询“你这个同年,居官如何?”

  宝鋆不能不出班回奏,鸿宾是山东人,凭借湘军大老起家,为人实在不堪当封疆之任,但既为同年,不便说他的坏话,只好这样答道:“臣与鸿宾虽是同年,平素不大往来。曾国藩也是道光十八年戊戌正科出身,鸿宾跟他拜过把子,常在一起。”

  “跟曾国藩一起的人,大概错不到那儿去。”慈禧太后很容易地否定了恭王的本意“不过处分当然该有,我看:改为革职留任吧!”

  “革职留任”只须遇到机会,或者国家的庆典,大沛恩纶,或者本人的劳绩,照例议叙,一道上谕便可消除处分,丝毫无恙。倘是降三级调用,从一品的总督,外用则降为掌理一省司法的臬司,内调则为“三品京堂”也只有通政使,大理寺正卿这少数几个缺好补,那时再要爬到原来的位子,可就得要大费气力,所以轻重出入之间,关系甚大。但有“革职”的字样,也算“严谴”恭王没有理由坚持非降调不可,只好遵旨办理。

  退朝以后,慈禧太后回想经过,十分得意。同时也有了极深的领悟,话要说在前面,才不致受制于人,以太后的地位,就算稍微过份些,臣下也一定勉强依从,如果有人反对,一定要在他们把反对的话说出口以前,便设法消弭。这个方法就是象这天利用宝鋆那样,以甲制乙,以乙制丙。每个人都有爱憎好恶,可以用他人所憎攻自己所恶,也可以用他人所爱成自己所好,只在自己细心体察,善为运用,一定可以左右逢源,无往不利。

  此刻她才真正了解了“政柄之自上”这句话的意思!什么叫“政柄”?就是进退刑赏的大权。钱,诚然在别人手里,不容易要得到,但只要用人的权在自己手里就行了!要用自己没有主张,唯命是听的人,那一来要什么有什么,岂仅止于钱而已?

  如果恭王不听话,就让他退出军机,找肯听话的人来。他决不会比肃顺更难对付。她这样在想。  wWW.eHeXs.cOm
上一章   慈禧全传   下一章 ( → )
慈禧全传是作者高阳所著的历史小说,更多《慈禧全传》章节请到颐和小说网免费全文在线阅读,界面干净,更新及时,欢迎阅读,颐和小说网致力于打造无弹窗的慈禧全传免费下载阅读网站。